5月14日至17日,“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在上海、南通、镇江、扬州四地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与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扬州公共外交协会协办,邀请在长三角的韩国青年留学生和学习韩语的中国青年同行,访问与中韩重要历史和人物相关的机构,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互交流,旨在增进中韩青年间的了解和友谊。
5月14日上午,由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和韩国驻沪总领馆合作举办的“2025中韩青年历史文化研学营”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举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祝伟敏、韩国驻沪总领事金英俊等出席启动仪式并分别致辞;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等出席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英语学院、西方语系、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的9名中国籍和韩国籍学生参加启动仪式并在仪式结束后赴外地探访。
循迹独立之路,回望并肩抗争的记忆
从上海到镇江,历史的转角留存着不屈的回响。我们循迹朝鲜半岛独立运动家们的步伐,回望中国与朝鲜半岛人民在抗日斗争中并肩前行的身影。
在梅轩·尹奉吉义士纪念馆,我们为这位青年义士以一己之力震动世界、唤醒民族的义举而感动。1932年,尹奉吉受金九委托执行暗杀任务,在虹口公园“胜利”庆典上,将伪装成饭盒的炸弹投向主台,炸死日军白川义则等要员。尹奉吉的壮举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也唤起了国际社会对朝鲜半岛独立运动的关注。
镇江,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1930年代的又一重要根据地。我们穿行在大西路老城区狭窄的弄堂,抵达穆源学校旧址,那是临时政府秘密迁驻镇江的活动核心。在这里,临时政府不再沉寂,而是积极发声,成立韩国国民党、筹备空军,得到中国的直接支持。
聆听文明回响 续写跨越千年的对话
从新罗到近代,文化交流的使者串联起中国与朝鲜半岛千年的文化往来,我们循迹崔致远、张謇与金沧江的故事,重温文明的对话。
在扬州崔致远纪念馆,我们回望了这位新罗文人赴唐求学、为官从政的经历。崔致远12岁时离家来到长安求学,在中国生活长达16年之久,相继在长安、洛阳等地求学,后官至淮南节度使从事。他编纂的《桂苑笔耕集》不仅文风博雅繁丽,还详细记录了晚唐时期的政治、外交、军事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走进南通张謇纪念馆,我们看到了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交流的新维度。这位实业救国先驱不仅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更与朝鲜王朝的开化派人士保持着密切往来。张謇在1882年曾随清军前往朝鲜半岛,协助朝鲜王朝平定“壬午兵变”,并撰写了《朝鲜善后六策》、《壬午东征事略》等文章,赢得了许多朝鲜王朝爱国士大夫的尊敬。
距张謇纪念馆不远,坐落着朝鲜王朝爱国诗人金沧江的故居。1905年,他因抗议“乙巳条约”而辞官避居中国,定居江苏南通,受张謇聘请任职于翰墨林印书局,与张謇结为至交。1927年,张謇去世,时局动荡,金沧江悲愤自尽,长眠于狼山南麓。他的一生,如同写在异乡的一首爱国挽歌,也见证了中国与朝鲜半岛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漫步城市空间 探寻历史变迁的印记
从石库门到唐城遗址,城市本身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叙述者,我们循迹空间的变迁,倾听历史的回响。
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我们站在“古代上海”展区,触目可及的是农耕与渔盐的岁月痕迹;在“时局图”展区,则以沉重而深刻的方式,将那段被列强瓜分的屈辱历史呈现眼前,警醒着每一位观者铭记过往,奋勇前行。
扬州唐城遗址,是本次研学的另一处沉静而恢弘的坐标。这里曾是唐代东南重镇,以蜀岗上、下分为衙城和罗城,规模宏大,仅次于长安、洛阳。这里不仅见证了唐代的富庶繁华,更留下了多元文化交汇的印记,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
深化青年交流 共谱跨国友谊的新篇
本次研学营中,小组任务穿插于整个参访行程。在赛珍珠纪念馆,我们围绕她的成长背景、战争经历、人权活动以及与中韩文化的联系,分组查找资料并做现场学习报告;在崔致远纪念馆,中韩学生用彼此的语言朗诵诗文;在大运河博物馆,同学们对文物展开解读,从具象器物中感受大运河的文明积淀。
结营式上,我们通过“OX问答”巩固了研学期间所学的知识。随后,各小组创作的Vlog作品也得到了集中展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Vlog作品从策划、拍摄到剪辑,每一帧画面都凝聚着我们的所见所思,既展现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真实感受,也为本次活动留下了一份鲜活而生动的记录。
四日的同行,我们走进了历史,也走近了彼此。不仅收获了超越语言的理解与信任,也联结起了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中韩青年以脚步丈量文化的厚度,以交流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友谊篇章。此次历史文化研学营虽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友谊,将在未来更长的岁月中生长、延展,开出更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