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院·国际交流|一份来自世界课堂的研习报告:东院人的全球视野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者:李卫峰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8



   语言为舟,文化作帆;跨越山海,相遇文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语言学习从来不止于课堂。每一位学子既是语言的习得者,更是文化的摆渡人,他们以专业为基、以交流为桥,活跃在国际舞台的各个角落,书写着一段段精彩的国际交流故事。

   01学术探索:叩响文明对话之门

   今年暑期,上外东方语学院作为主要发起单位携手开罗大学共同启动了2025“中阿青年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项目。20名学子在开罗进行深度学术交流,还有幸遇见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考古纪录片中的人物——埃及大博物馆前馆长、开罗大学考古系教授Dr.Tarek Sayed Tawfik。从文物解读到圣书体名字书写,同学们用阿拉伯语搭建起中埃文明对话的桥梁,让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在现代对话中焕发新生。

   02文化传播:多语讲述中国故事

   在上海文旅新口号“这里是上海”推广中,学院外籍老师Mahmoud Soliman担任“城市推荐官”之一,以自己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向世界诠释上海魅力。漫步在上海街头,他用特别的视角,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充满创新活力的上海。这一刻,语言不再是单纯的交流工具,而成为连接全球文化的彩虹桥。

   03外事译制:语言服务国家形象

   学院教师承担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宣传片《守护》的阿拉伯语译制工作,通过精准的语言转换,将中国军人守护和平、奉献担当的形象传递给世界。这项工作不仅展现了专业的语言能力,更体现了学院服务国家外宣事业的使命担当。

   04城市之约:沪上共谱青春交响

   在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中,我院三名学子张雅晴、贾璨睿、李心语以正式营员身份深度参与,展现出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她们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在各国青少年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既向国际伙伴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开放与自信,也通过深度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次经历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实践课堂,更成为她们在国际交往舞台上绽放光彩的重要时刻。

   05红色记忆:陪伴越南青年研学上海

   在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活动中,我院选派三名志愿者臧琪琪、罗京、周珊珊全程陪同胡志明市青年代表团。在630日至75日的行程中,志愿者们运用专业语言能力,为30位越南青年代表提供翻译与文化交流服务,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上海的红色文化与城市发展,成为中越青年友好交流的桥梁。

   06人道之光:中韩红十字青年共成长

   在上海韩国釜山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中,我院学子李伊玲、孙永优作为积极参与,与17名韩国青少年代表共同参观上海市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体验国际人道法、学习急救技能,并在朱家角古镇、外滩等城市地标的参访中,展现出上外学子的国际素养与人文关怀,促进了中韩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07专业实践:从课堂走向国际舞台

   在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印尼语专业聂政昕同学圆满完成印尼国家电影代表团接待任务。从机场协调到文化导览,从论坛同传到合作洽谈,他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语言连通人群与文化,用专业助力中外交流”的理念。

   新的学期期待再创新篇从学术交流到文化传播,从外事译制到青年交往,东方语学院学子始终以语言为舟,以文化作帆,在跨越山海的旅程中搭建理解之桥。他们不仅是语言的精通者,更是文明的对话者,以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未来,学院将继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人文情怀的卓越人才,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动人的交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