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历史的余光仍映照当下。在那段烽火岁月中,海外侨胞既是风雨同舟的同盟,也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华侨领袖,倾家兴学的爱国实业家陈嘉庚先生,既是侨界商业巨擘,更是教育先驱。其生平与施为,值得我们细读;其心系祖国、敢于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亦值得我们学习。
01闽海赤子,星洲立业
陈先生出身福建同安,幼承家业,少历坎坷。少年时代的陈先生目睹乡里民生困顿,自此立下兴学救国之志。青年时,他南渡南洋,从商起家。陈先生在南洋经商时并非单纯以盈利为旨,而是以事业铺垫公共责任。虽然陈先生白手起家,但是在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中,他最终立业致富,经营范围包含橡胶、林业、航运、贸易等诸多领域,业务遍及东南亚要地。
02以商兴文,倾资兴学
陈先生倡导“德智并重”,曾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在学制设计上,他重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在集美设立多种职业学校,如航海学校、农林学校等,使学生既具备文化素养,也掌握实用技能,践行“教人以业,授人以技”的理念,实现了捐资兴学、实学兴邦的初衷。
秉着“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的信念,陈嘉庚倾资兴学以报国。他在集美建立起从基础到职业的完整教育体系,并于1921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华侨大学——厦门大学。1937年,他毅然将厦大无偿捐献给国家,使其成为国立大学,为华南地区培育了大量人才。
03支持抗战,回报祖国
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毅然投身救亡图存的事业,积极建立抗日团体,团结南洋华侨捐款捐物,抵制日货。他联络南洋各地侨社,发起倡议,号召侨胞同心抗敌,动员侨界构建捐款体系,认购救国公债,组织物资运输。在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他坚决主张国共合作、一致对外。
1938年,陈嘉庚发起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在1937至1940年间募集巨额款项,援助难民与伤兵,其规模与影响为海外侨界所罕见。陈嘉庚还组织志愿运输队,协助维持滇缅公路补给线,亲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筹运汽油、轮胎等物资。
然而,陈嘉庚先生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谊及其对新中国认识的彻底转变,则始于他1940年的延安之行。此前,他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甚至因信息壁垒存在误解。但1940年回国慰劳考察时,他执意亲访延安以求真相。
在延安,陈嘉庚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九天。他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看到了与重庆截然不同的景象:共产党领导人生活简朴,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陈设简单,招待他的晚餐也仅是家常蔬菜与邻人所赠的一碗鸡汤;官兵平等、军民一家,学生与领袖交谈“绝无拘束”,朱德总司令可与学生一同赛球;政治民主廉洁,经济政策合理,鼓励商业,税收公平。
眼前的现实深深打动了陈嘉庚,使他“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他由衷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次访问成为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他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过去的“拥蒋”转为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共产党。
离开延安后,陈嘉庚先生基于强烈的正义感与爱国心,仗义执言,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海外华侨中最重要的传播者之一。他通过公开演讲、撰写回忆录等方式,热情介绍延安的所见所闻,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救国的诚恳态度和英明政策,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污蔑,极大地鼓舞了国内外民众。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嘉庚虽非政客,却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不是将领,却具备统帅般的胆识。他以卓越的组织才能与坚定的信念,凝聚起南洋侨胞的磅礴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基于事实、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04晚年忧思、遗产长存
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电邀,回国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他看到伟大祖国站立起来了,决心定居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晚年虽病重,他仍未放弃对教育与国家的牵挂,多次致信集美、厦大,勉励后辈勤学报国。
1961年陈嘉庚在京逝世,获国葬礼遇。其创办的学校至今秉承“诚毅”校训,发扬“勤俭”之风。如今,集美、厦大与嘉庚纪念馆已成为缅怀与研究其精神的重要场所。
05后世记忆与精神传承
陈嘉庚作为爱国侨领,至今仍被深切缅怀。通过纪念活动与学术研究,其事迹得以传承,海外华社在节日与校庆中重温陈先生的精神,青年学者以现代教育方式实践其精神。
他的影响更转化为制度化教育机制。相关研究已提炼出其教育思想中的可操作性建议,如校企合作、可持续侨资办学模式等,持续影响着当代教育发展。
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陈嘉庚先生的一生,是教育与报国相互辉映的篇章,也是海外华侨以行动诠释民族担当的见证。今天,我们纪念陈先生,不只是缅怀他无私奉献的过往,更是要在新的历史坐标中,重温那份由教育点燃的理想与责任。
作为东方语学院的学子,我们学习外语,不止为跨越语言障碍,更为沟通文明、服务时代。我们要从前辈身上汲取力量,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把语言之桥延伸至“一带一路”的广阔天地,让沟通成为理解,让交流孕育共进。
愿东院学子以陈先生为榜样,以文化为舟,以语言为帆,胸怀家国而放眼世界,在文明互鉴、命运共创的征途上,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