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阿拉伯国家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之战略要地,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9.5%。22个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包括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伊拉克、也门、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等12个西亚国家;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等7个北非国家;非洲之角的吉布提、索马里以及印度洋岛国科摩罗。
公元7世纪兴起的伊斯兰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心凝聚起来,让他们走出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萌生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阿拉伯人向外拓疆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从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人物”。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襟怀,在古希腊、古罗马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中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
中东海湾地区素有“世界能源库”之称。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三分之二;石油年产量33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石油出口量12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均为欧佩克成员。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普遍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动私有化,鼓励吸引外资,加之受惠于高油价,经济增长迅速。近十年来,海湾阿拉伯各国将丰富的能源和巨额石油美元付诸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转型。阿联酋的七星级酒店、棕榈岛、Masdar“零碳”生态城,沙特的高铁、1600米高的“王国塔”超高层大厦,卡塔尔的半岛台已成为世界媒体的一极,为2022年世界杯斥巨资大建体育场馆。
中阿两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使节就曾到达阿拉伯国家。历史上,中阿通过“丝绸之路”的间接和直接贸易活跃,人员交往频繁。阿拉伯历法、数学、医药学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伊斯兰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长期的友好交往使得中国与阿拉伯两大古老灿烂的文明相交辉映,相得益彰,也为中阿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埃及、叙利亚、也门等阿拉伯国家陆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7月,沙特与我建交,至此我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均建立了外交关系。进入21世纪,中阿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双方政治交往密切,高层往来增多。我与埃及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阿尔及利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沙特建立了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建立,双方同意建立平等、全面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2008年中阿双边贸易额1328.4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其中我出口625.8亿美元,同比增长37.7%,进口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71.5%。2008年,我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达8341.8万吨,占我全年进口原油总量的46.6%。此外,中阿在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双向投资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2009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中东各国最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