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来了金基石教授被以”中韩文化交流和韩国学人才培养领域的贡献“,荣登韩国《时事月刊》(《Newstoday》)封面人物的消息。金教授是第一位成为《时事月刊》的封面人物的中国教育界人士。《Newstoday》专门报道和评论国内外热点新闻和热点人物,是韩国唯一按期交送给青瓦台、国会和政府各部门的权威性时事杂志,而每年度的封面人物及其专访报道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候选人中严格评审推选出来的。《Newstoday》2014年第4期,以“做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增进两国文化的发展而竭尽全力”为题,用整整6页的篇幅详细报道了金教授的事迹,并用“外国语领域的名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俄语专修学校到最高水准的外国语大学”的子标题,专门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东方语学院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得知这一消息后,带着敬畏的心情,我推开了金教授办公室的门。然而,这位权威杂志的“封面人物”给人的印象却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严肃。相反,他亲切地招呼我,在采访中谈个人,谈学生,谈教学。金基石教授仅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让我深刻感受到他耿直认真的性格和对于科研、对于育人的严谨态度。
坎坷之路 求学漫漫
金基石教授年轻时期的求学之路可谓是历经坎坷的,1966年,金老师小学毕业。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打碎了他的求学之梦。学校停课,下乡务农,便是金教授生活的全部。
1971年,金教授应征入伍,在黄海深处的獐子岛整整度过了5年的军旅生活。1976年复员之后,又回到农村参加劳动,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十年的学校教育空白期并没有阻挠金教授对于学习的热情和渴望。1977年恢复高考后,借着长期的自学积累,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考入延边大学。1982年作为本科生留校任教,在职期间,完成了硕士和博士课程。
从无到有 完备体系
金基石教授于2004年应上外朝鲜语系的邀请来到上外的,当时,韩国语系只有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还没有建立起来。金教授来到上外之后,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内就成功申报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并担任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导师,从而为朝鲜语专业和亚非语学科建立起了一个教育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谈及“进入上外之后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金教授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科内涵,所以当时争取学位点,筹备课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摸索。”
金基石教授主要从事中韩语言对比和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方向的研究。采访中,他告诉我们,在上外任教期间,他先后开设了十几门专业课程。特别是在硕士和博士课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需求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课程,从而让学生能够搭建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系统。在金教授和其他朝鲜语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上外朝鲜语系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朝鲜语系中教育体系最为齐全的专业。
重视人才 全面培养
上外朝鲜语系已和韩国许多高校成为校际合作的姊妹学校,同时在去年也开启了上外首个(中韩)两国硕士共同培养课程项目。金基石教授在《Newstoday》对其进行采访时曾经说过,“通过姊妹学校这一纽带,不仅希望促进韩国语专业之间的交流,也希望能够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门语言背后存在一种文化。金教授向来注重文化交流和传播,他更希望韩国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韩国语的学习,激发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金教授在采访中提到,在朝鲜语专业我们学习韩国的语言和文化,首先要重视、热爱与中国文化同源异流的韩国文化,并且要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
谈到教育环境和校园氛围的时候,金教授不禁感叹道韩国大学的国际化理念、校园文化的活跃以及韩国学生的自立精神。他再三强调,学习韩国“重礼节、讲孝道”的优良传统对于学生是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是对待学习还是生活,都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的思想,现如今这种急功急利的心态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听到这番话,不禁让我感叹金教授对于学生的良苦用心。
育人为本 从不懈怠
说到金基石教授,一般总是会提起他的学术成就及在学界的地位。除了今年得到的这个大奖,在2011年,金基石教授就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摘得在国内韩国学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卧龙学术奖”。而被问及“那么多年的韩国语教学、科研生涯,对您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时候,金基石教授吐出了两字—“本分”。他认为学术成果是次要的,忠于自己的职责,抛弃杂念,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人才培养上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说,“科研永远是和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的,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育人。”
同时,金基石教授也告诉我们,他曾经给自己立下规定,每个假期要读1本书、写1篇论文,并且再忙再累会议再多都要严格遵守。金教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同时对于那些拥有青春却总是虚度光阴的人而言,这是个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榜样。
今年,是上外朝鲜语系创立20周年,借着这个话题,金教授也对于今后韩国语专业的发展谈了一些展望,“20年,上外朝鲜语专业可以说已经步入了青年时期,整个师资队伍的层次更加合理,队伍也越发壮大了,朝鲜语专业迎来了最为辉煌的发展期。但我们不能松懈,我们必须要往前走,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才能为中国的韩国语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带着坚定和憧憬的眼神,他说,“对于朝鲜语系的美好未来,我愿意相信,也应该相信。”
撰稿:杨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