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捷:语言为基,探索为翼,展翅高飞追寻新闻理想

发布者:李卫峰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次数:10

丁文捷,中共党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2016级朝鲜语系本科生,2020年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全媒体新闻实务方向)攻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北京日报社。本科期间,她多次获得上外优秀学生奖学金,大三获留基委项目资格,赴韩国岭南大学交流学习半年。她有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曾在新华社、梨视频、上海澎湃新闻、人物X每日人物等媒体实习,曾参加第二届进博会,任朝鲜语翻译。

“请问您现在方便接受我们的采访吗……”“作为这个品牌的创始人,您是怎么看待……”奔波于天南海北,穿梭在大街小巷,在接到新的任务后,丁文捷总是“踩着风火轮”,冲在新闻第一线,或是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和同事们架着摄像机,握着话筒采访路人;或是走进受访者家中,以诚心换真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反映他们的诉求;亦或是来不及吃上一口午饭,便和同事们就地整理素材,而后又整装待发奔赴下一个“阵地”……

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每一个重要瞬间,用发人深省的文字书写城市的心跳与社会的脉搏,用渴望真相的声音引领黑暗中踽踽独行的迷茫者,用温暖人心的话语增添社会的温情,朝鲜语和新闻专业复合背景的丁文捷,在她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有着独特的故事。

 

语言是底牌

在上外学习朝鲜语时,温柔耐心的金慧婷老师带领丁文捷走进了优美的朝鲜语世界 ,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解字母、纠正发音,严肃认真的高陆洋老师为她打开了新思路——用朝鲜语来获取韩国新闻的一手资料,了解韩国民情民生和社会现状。“语言就像利剑一般,多加爱护、勤于使用才不会生锈。”从入门的第一句问好开始,到能够流利地与韩国人交流,从翻译词组、短句子开始,到在韩语网站上快速阅读长篇文章,精确地获取信息。四年时光的打磨,为想要冲破云霄的梦想增添了结实的羽翼。“语言是我考研时最大的底牌,扎实的语言功底,让我有了在获取韩国新闻和编译上的独到优势。”丁文捷说。

大三时,她获得留基委公派项目的名额,前往韩国岭南大学交流学习。初下飞机,熟悉又陌生的氛围让她有些紧张——脱离了课本上的知识,来到了沉浸式全韩语的现实场景,但很快,她便调动所学所用,大胆开口交流。她直言语言环境的重要性:“人是环境的产物,语言亦是环境的产物。”

新的环境往往催生新的思绪。丁文捷记得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曾在《江城》中写下的身居中国涪陵的体验,说中文的时候,他仿佛生出了另一个人格,只有在写日记的时候,两个人格才会相遇。出国交换的那半年,她对这种原本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描述,有了深刻的感受。身处异国他乡,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她为每天迈出的一小步而欣喜。陌生的环境里,她的感官都变得灵敏了,好像周身生长出了触角,不断向外探索。

坐在庆山的街头欣赏日落余晖,漫步在校园的樱花街里细嗅春日的明媚,去街边的小摊尝尝韩剧必备的鱼饼、年糕、炸鸡等美食……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都化成蜜糖般的喜悦,收藏在了心里。原本内敛的i人在语言的加持下,积极主动融入韩国大学生活,成为了大学里锻炼英语的语伴项目主导人。起初,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留学生们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时有“空气突然安静了”的尴尬时刻,但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信任的加强,她们逐渐从美食、天气等入门话题,聊到了不同文化下青年人的婚恋观、人生的规划等等深层次的内容。以互相尊重为基石、以真心相待为纽带,搭建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桥梁,这段留学经历也深深影响了丁文捷在后来记者工作中的行为处事。

“真相不会因为你的掩盖就消失,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真相都一定会大白于世的。无论是美丽还是丑恶,都要睁开双眼看清事实,这才是记者。”初中时的丁文捷,被韩剧《匹诺曹》中“不能说谎话”的记者崔仁荷所吸引,追逐真相的脚步、振聋发聩的文字,都在她的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成为一名“永远走在探索真相道路上”的记者。

梦之所起,而一往情深。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追寻;因为坚持,所以扬帆远航。在勤学朝鲜语的同时,她参加了上外国际新闻专业的辅修。新闻辅修全面而广泛的课程,使这个梦想更加清晰而明确。在高级英语采访与写作课上,她接触到了获普利策奖的新闻作品,震撼心灵的故事、黑与白交织的视角、精巧新颖的结构,打破了她对新闻常规的认识。她还结合当时的热点话题——“黄牛代购奶茶”,第一次独立完成采访、撰稿、在自己创立的公众号上发文等一系列工作,从不同身份人群的经历入手进行采访,细致入微的调查、公正客观的报道为她赢得了老师的赞许与94分的高分。

如果说辅修的课程与实践是绘画的草稿,为跨专业考研打下了基本轮廓,那么半年多备考中的酸甜苦辣,则构成了整幅作品,而画龙点睛之笔就是永不放弃的决心与毅力。中国传媒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享有盛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卓越的学术氛围使其在该领域名列前茅。丁文捷非常明确自己的内心,选择报考中传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是她走向记者梦的下一站。

“考研是孤军奋战,越是接近终点,身旁的人就越少。”作为曾经“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丁文捷也曾为备考中的孤独所缠绕,也曾为不理想的模拟题而难过,也曾因考试的压力而焦虑,但是“不给自己留有胡思乱想的时间”是她平静心绪、专心备考的法宝。反复背诵知识要点、刷真题、练模拟题,是她的日常学习,当负面情绪涌向心头时,打开手中的书本,用知识给自己打一剂强心针,不浪费一分一秒。

而在临考前一个月,她在众人惊讶的眼光中参加了进博会的翻译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收获了双倍温暖。”作为朝鲜语翻译,丁文捷用熟悉的语言为外国友人指路,用亲切的微笑获得同样灿烂的笑容,在为盛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心灵放松的机会。

“常说考研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困难重重,有人会回头,有人会放弃,但坚定地往前走,你怎么知道在终点上岸的不是你呢?”在为期两天的研究生考试里,她看着同一考场的同学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门考试时,考场的一列人,只剩下丁文捷为这场未知的战斗画上圆满的句号。最终,优异的笔试和面试成绩为她的不服输、不放弃送来了捷讯,努力终有回音,梦想开花结果。

 

是故事的讲述者,是古今的穿越者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句课堂里总能听到的话,在丁文捷决心成为记者时,就烙印在了心里。

读研时期,她在多家知名媒体有过实习经历。在上海澎湃新闻实习时,她负责的更多是社会焦点、时事热点。20217月的郑州暴雨后,她和同事第一时间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寻找求助者的发文信息,火速联系并进行电话采访,《郑州暴雨致一小区成孤岛,数百人被水围困等待救援》一文,是她们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为受灾群众发出呼声的一份力量。在想要第一时间获取有关部门的信息时,她常常“三顾茅庐”,被挂断电话、拒之门外是常态,而对新闻真相的锲而不舍和不断完善的采访话术是她积累的宝贵经验。

而在“每日人物”的实习,则更聚焦人物故事和商业故事,挖掘年轻人的新兴生活方式以及困境等,采访和稿件的体量更大。2022年春节前,编辑部讨论春节选题时,就提到了催婚。近几年各种略显滥俗的“爹味”婚俗以及繁复冗长的婚礼流程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当中,这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抗拒婚礼的原因之一。出于对选题的兴趣,丁文捷主动承担了稿件的采访与撰写。因为需要大量而又各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她开始在豆瓣、微博上网友们主动分享的信息流中大海捞针。最终,她以一个人物故事为主线,另四个为辅,呈现出了各种婚俗和婚礼流程的不同切面,也透过人物故事剖析了两代人之间围绕“婚礼”产生争执的症结所在。其中,一位采访对象“我想解放妈妈,但她却认为我要革她的命”的精准描述,更是激发了读者的大量讨论与分享。

同年,知名作家紫金陈发文控诉健身房跑路事件迅速发酵,丁文捷抓住此次热点,从与紫金陈的微信采访、被坑网友的自述经历、由健身房教练转型的维权律师专业分析、健身房运营模式下的危机、受害者艰辛的维权之路等等角度,深度挖掘热点背后的真相。如何选择采访对象、如何使自己具备行业“黑话”以更深入地获取信息,是一次次实践的成长。

“家,永远是退路,随时可以回去,但人总不能一上来就往退路上走吧。”这位上海小囡谈到自己的“北漂”经历时,笑着说道。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糅合于一体,汇聚了许多世界知名媒体机构,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国际化的氛围吸引着丁文捷。北京犹如一个璀璨的舞台,等待着才华横溢的青年人来绽放光芒,于她而言,选择北京,就是选择了未知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在毕业季来临时,她收到了北京日报的offer,成功入职,并来到长安街知事编辑部。一开始,她并不完全适应部门的工作,这与她此前的实习有些差异,但实践中锻炼的职场技能以及过硬的专业本领,让她很快上手,并逐渐在主编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方向。

2023年土耳其地震后,与一贯只针对国际事件本身的体裁不同的是,丁文捷在主编的支持和鼓励下,换了一个思路来报道——发挥语言背景的优势,通过学校的帮助,联系到了上外在土耳其的交换生,以中国留学生亲历地震的24小时反映大地震的影响。在这篇报道中,大地震下中国学子的经历迅速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一场地震的报道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同胞间的牵挂与温情,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70周年之际,丁文捷踏上了寻找历史痕迹的旅程。20235月,她们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取得了联系,决定亲自前往这片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土地。丹东,这座紧邻朝鲜的边境城市,见证了70多年前的硝烟与英勇。她们与馆长和文物部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被仔细倾听和记录。通过对丹东志愿军老兵的采访,她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随后,她们步履不歇,奔赴上海。在那里,她们联系上了两位志愿军老兵,两位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提起当年的经历,依然目光炯炯、声音铿锵。他们的回忆,将年轻人们带回了那个“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整个寻访耗时三个多月,期间她们整理了五十余个视频和文字素材。每一天,都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穿梭,努力拨开历史的烟尘,探寻那被时间掩埋的历史脉络。丁文捷深知,每一次记录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次被世人所知的机会,因此,她更加坚定地将这份责任扛在肩头。

对真相的执着追寻,让丁文捷穿越古今的界限,在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一段又一段尘封的记忆;记者的责任与担当,让她不辞辛苦、跨越千里,带着崇高的敬意聆听老战士的故事;语言的技能与优势,让她挑起大梁,在众多朝鲜语的珍贵史料中,运用扎实的语言功底,仔细甄别、精准翻译,在字里行间挖掘线索和细节,探寻被埋藏的真相,曾经学习过的朝鲜国情与历史,成为了理清脉络的利器。

语言的魅力和记者的风采在此刻相融,这些沉寂多年的故事,跨越了七十多年的时空,再一次闪闪发光。

 

最后·学姐寄语

 

在大学,开放包容的环境里,很容易迷茫,总觉得目之所及皆可能成为机会,但又没有一条完全可以复制的路线,和初高中时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向内频繁地“灵魂拷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你想学什么?你想从事什么工作?眼下,什么能帮助你一步步靠近理想的职业?如果想清楚了,就不必纠结于周围的人在做什么,如果没想清楚,就先从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尝试。顺应潮流,只会让自己因没有内生动力,而更加迷失方向。

 

这两年,“生活是旷野,不是轨道”成为流行语,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大家渴望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欲,想更自由地活出真我。但生活哪是如此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论身处旷野,还是轨道,找到一个抓手把生活、自我稳住才是关键,毕竟在旷野依旧可能迷路,在轨道也能选择中途跳下车。